如果发生战乱
文章目录
一、战前预警与准备阶段(若有预兆)
-
关注官方预警与信息渠道
- 密切关注政府发布的战争预警、紧急通知(如乌克兰的 “空袭警报” 系统),下载官方应急 APP(如乌克兰的 “Diya” 应用)。
- 确认本地应急管理部门(如中国的应急管理部)的联系方式和指示,避免轻信非官方谣言。
-
储备应急物资
- 基础生存包:饮用水(每人每天至少 3 升,储备 3-7 天)、不易变质的食物(罐头、压缩食品、能量棒)、急救包(含止血带、抗生素药膏、止痛药)、手电筒、备用电池、充电宝、保暖衣物、防尘口罩(防爆炸粉尘)、灭火器。
- 重要文件:身份证、护照、户口本、保险单、病历等扫描备份至云端,纸质版装入防水袋随身携带或存放于安全处。
- 特殊需求:婴幼儿奶粉、老人药品、慢性病药物(
储备至少 2 周用量
)、宠物粮食。
-
熟悉避难场所
- 确定最近的避难所位置(如地下停车场、地铁站、人防工程,参考乌克兰民众利用地铁站长期避难的案例),规划多条逃生路线,避免主干道和军事目标(如政府机构、车站、桥梁)。
- 在家中标记 “安全角落”(如无窗的内间、地下室),储备床垫、头盔等防护用品。
-
分散现金储备
- 在动荡时期,现金往往成为最重要的资产之一,应保持至少对应
3~6个月生活开支
的硬通货现金。 - 战争可能导致银行系统瘫痪(如网络中断、银行被轰炸或关闭),建议提取部分现金(以本国货币 + 稳定外币如美元、欧元为主),但避免大量囤积(防止盗窃或通胀贬值)。(案例:2022 年俄乌冲突初期,乌克兰民众抢购美元并从 ATM 取现,部分银行限制每日取款额度。)
- 若本国货币面临大幅贬值(如卢布 2022 年暴跌),可将部分资产兑换为硬通货或黄金(实物金条 / 金币,非纸黄金),作为保值手段。
- 战争中股市通常暴跌(如 2022 年俄罗斯 RTS 指数单日跌幅超 40%),可考虑抛售流动性差、受战争直接冲击的行业(如旅游、消费、房地产)。增持黄金股、能源股(如俄乌冲突中能源价格飙升,相关企业股价相对坚挺)、国防军工股(若本国处于防御状态)。
- 转移珠宝、收藏品等贵重物品至安全地点(如地下掩体、可信赖的第三方保管机构)
- 在动荡时期,现金往往成为最重要的资产之一,应保持至少对应
二、战争爆发初期(冲突突发时)
-
立即寻找掩体,避免暴露
- 听到爆炸声或空袭警报时,第一时间躲入避难所或安全角落,远离窗户、阳台和高层建筑外墙(参考 2022 年基辅市民在地下室躲避空袭的做法)。
- 若在户外,迅速撤离至开阔地带(远离建筑物、电线、广告牌),或就近进入地下通道、坚固建筑,避免聚集。
-
保持通讯畅通,联系家人
- 提前与家人约定紧急联络方式(如固定电话、国际漫游号码、社交媒体私信),定期报平安(俄乌战争中,Starlink 卫星网络在电力中断时成为重要通讯工具)。
- 节省手机电量,关闭非必要功能,关注应急广播(如乌克兰的 “战时广播” 持续播报安全信息)。
-
遵守政府指令,不盲目行动
- 严格遵循宵禁、交通管制等规定(如 2023 年乌克兰部分地区实施夜间宵禁),避免因违反戒严令陷入危险。
- 不擅自前往冲突前线或军事禁区(如俄乌接触线附近的平民因靠近火线而伤亡)。
三、中长期应对(若冲突持续)
-
评估撤离可能性
- 境内撤离:若所在城市成为交战区,遵循政府组织的平民撤离路线(如乌克兰的 “人道主义走廊”),避开敌军控制区或前线,随身携带必要物资和文件。
- 跨国逃亡:若靠近边境,提前了解邻国签证政策(如 2022 年波兰、匈牙利等国对乌克兰难民的临时接纳措施),联系国际组织(如联合国难民署、红十字会)获取协助,警惕人口贩卖和诈骗。
-
应对物资短缺与基础设施破坏
- 能源与水源:学习简易净水方法(煮沸、漂白剂消毒),储备太阳能充电器、蜡烛、煤气罐(注意通风安全)。
- 食物分配:实行定量饮食,优先保障儿童、老人和体弱者,参与社区互助(如乌克兰民间组织发起的 “食物银行”)。
- 医疗救助:掌握基础急救知识(止血、包扎、心肺复苏),通过地下医疗网络获取药品(如 2023 年马里乌波尔平民通过志愿者获取止痛药)。
-
心理调适与社会协作
- 缓解焦虑:减少持续观看暴力画面,通过读书、冥想保持情绪稳定,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。
- 参与社区互助:加入平民防护组织(如乌克兰的 “领土防卫军” 中的平民后勤支援小组),分享物资信息,共同防御抢劫等犯罪行为(战争期间社会治安可能恶化)。
四、战后恢复(若冲突结束)
-
警惕遗留危险
- 冲突结束后 72 小时内,绝对禁止进入废墟、农田、绿化带(俄乌战场 70% 的平民伤亡发生在触雷或误触未爆弹)。
- 远离未爆弹、地雷区(俄乌战场遗留大量未爆炸物,2023 年乌克兰超 2 万人因触雷受伤),等待专业排爆队伍处理。
- 检查房屋结构安全性,避免因轰炸导致的二次坍塌。
-
心理与社会适应:从创伤到重建
- 简易情绪调节法:每天固定 1 小时 “创伤回忆时间”(如 15:00-16:00),其余时间用体力劳动(劈柴、种菜)转移注意力;制作 “希望清单”(记录 3 件次日要做的小事,如 “给孩子煮一碗粥”“修补窗户”),重建生活掌控感。
- 亲子沟通:避免在儿童面前讨论血腥细节,用绘本(如《战火中的小花》)引导孩子表达恐惧,通过共同游戏(积木搭建 “新家”)重建安全感。